隨著人們對資訊科技的依賴與日俱增,歹徒有更大的動機利用資訊進行破壞,而這種破壞對每個人的工作與生活就產生更大的衝擊。因此,資訊安全問題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創新而越趨複雜。資訊科技是個新領域,從1960 年代電腦才開始市場化,直到1980 年代初期,電腦還在比較封閉的環境中由少數人操作,安全風險不高。在大型電腦主機(mainframe)的時代,資訊安全事件大多是人為操作錯誤所造成的資料遺失,或是內部人員操守問題所造成的洩密。
隨著個人電腦從 1980 年代逐漸普及化,影響眾人的資訊安全事件開始浮現。早期個人電腦的設計並未考慮存取控制(access control),因此無法保護資訊的保密性與完整性。除此之外,交換使用軟碟(floppy disks)讓電腦病毒(computerviruses)開始出現。Elk Cloner 被視為最早的電腦病毒,在1982 年由一位十五歲的美國學生Rich Skrenta 寫在Apple II 電腦上。感染媒介是軟碟,使用受感染的軟碟開機五十次,螢幕上就會出現一首打油詩。
網際網路(Internet)在1990 年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,由於大家的電腦都連結在一起,使病毒散播與駭客攻擊更加方便有效。Melissa 是1999 年由電子郵件傳播的Word 巨集(macro)病毒,它利用受感染電腦的電子郵件通訊錄,再發出五十封病毒郵件,因此數小時內就可以傳遍全球。另外,像Code Red 蠕蟲(worm)利用當時作業系統的瑕疵,在2001 年七月十九日一天內感染全球359,000 台電腦。該蠕蟲的攻擊速度與範圍皆駭人聽聞。較早的電腦或網路破壞者大多以炫耀技術或惡作劇為主,但在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二十一世紀,他們的目的已逐漸轉變為獲取非法利益。例如,有位十九歲的俄國駭客在1999 年侵入CD Universe 公司的網路,盜取三十萬筆信用卡資料。在勒索十萬美元贖金未遂後,就報復性地將其中數千筆資料公布在網際網路上。
2000 年九月,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服務機構Western Union 關閉網站五天,因為它遭到駭客入侵並盜走一萬五千筆信用卡資料。經追查,駭客是利用系統維修時沒有防火牆的十五分鐘空檔入侵。一個較新的案例是美國花旗銀行在7-11 便利店的自動提款機PIN 碼被竊賊破解,2007 年十月後的半年間至少200 萬美元被盜領。據調查,由於銀行新安裝的系統允許透過網際網路的維修方式,一向受慎密保護的PIN 碼資料,疑似就是操作人員未按照正常加密規定動作,在傳輸過程中洩漏。近年情況頗為失控的木馬程式、間諜軟體、釣魚網站、垃圾郵件等,大多以商業利益為攻擊目的。它們也許不像蠕蟲那麼轟動地登上新聞頭版頭條,但卻造成更大的整體經濟損失,也更難使用單一技術來防禦它們。